中国的锂电产业正集体出海布局,目标:欧洲。
5月10日,世界第九大电池制造商,中国的亿纬锂能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建立其第一家欧洲工厂的消息得到了官方确认。
根据匈牙利外交部长Péter Szijjártó的官方声明和亿纬锂能的公告,德布勒森工厂的年产能将达到28吉瓦时,将于2026年投入运营。项目总投资约4000亿福林(略高于10亿欧元),并创造1000多个新工作岗位。匈牙利政府出资140亿福林支持建设,约合3800万欧元。
Peter Szijjarto说:没有电动汽车,欧洲的绿色协议就不可能成功,而没有电池就没有电动汽车。
中国企业欧洲布局发生变化
亿纬锂能布局欧洲是中国企业出海最新趋势的一个缩影。
荣鼎咨询与MERICS公司近期联合发布了一篇名为“中国在欧洲的FDI2022更新”的分析报告,介绍了上年中国在欧洲的对外投资的重大变化。
报告发现,2022年,中国的全球对外投资跌至 8 年来的最低点:与全球跨境投资下降相一致,2022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比 2021 年下降 23%,至 1170 亿美元(1110 亿欧元)。 中国的对外并购 (M&A) 活动也有所下降,较 2021 年的水平下降 21%,至 220 亿欧元。
2022年中国对欧直接投资仅79亿欧元,创十年新低,较2021 年下降 22%,回落至2013年水平。
但是,在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的推动下,2022年中国对欧洲的绿地投资增长了53%,自2008年以来首次超过并购。
所谓绿地投资(Green field Investment),又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
报告发现,中国企业首先是投资的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在欧洲投资的绿地项目排名前十的项目中,有五项投资都是建电池工厂。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宁德时代在匈牙利投资的电池工厂,投资金额高达76亿欧元。
2017年之前,能源、基础设施、房地产和金融领域一直是中国在欧洲投资的主导领域。而到了2022年,汽车占中国投资总额的 53%,是十多年来中国投资集中度最高的单一行业。
除了行业,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十年前,主要是中国的大型国企来收购欧洲公司,现在,则更多是民营企业在欧洲建设绿地资产。
从2016年到2022年,中国在电动汽车价值链中的FDI从2016年的 6.05亿美元激增40倍以上,到2022年超过240亿美元。过去五年,电动汽车行业的交易占中国宣布的全球FDI的19%,在2022 年,甚至达到惊人的58%。
与日本或韩国等其他主要汽车中心不同,欧洲几乎没有自己的大型电池公司,因此对中国进入这一行业仍然持开放的态度。这为宁德时代或蜂巢能源等全球领先的中国电池企业创造了重要的扩张机会。自2018年以来,中国电池企业已宣布在欧洲投资175 亿美元。
报告预计,到2030年,中国电池企业的欧洲工厂的预期产量可能约占欧洲大陆电池总产能的20%。
欧洲要实现碳中和绕不开中国
欧洲一直是电池研究的重要基地,但出于成本的原因,近年来欧洲逐渐放弃生产电池。
据戴姆勒公司的专家介绍,戴姆勒曾是电动汽车研究的先行者,早在2012年就在德国萨克森州生产锂电池。但其产品与其他厂商的电池相比没有太大优势,加之产能受限,成本高昂,在亏损中坚持了三年之后,戴姆勒于2015年12月关闭了这家锂电池生产工厂。
当时,戴姆勒CEO蔡澈说:“戴姆勒曾是德国唯一自己生产电芯的公司,可我们今天意识到,我们完全可以在全球采购它!”
汽车电子供应商博世也是早期从事电动汽车电池业务的公司之一,并且拥有很多相关专利。截至2021年8月,博世公司在全球锂电池行业专利申请方面排名第三,专利申请数量为2571项。
考虑到亚洲供应商的先发技术优势,2018年博世公司评估后认为,需要投资200亿欧元才能在2030年取得20%的市场份额,而且投资是否能、何时能得到回报还是未知数。因此,在对市场、技术、成本和投资慎重评估后,博世公司作出放弃电芯生产的战略决策。
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一位德国资深电池专家坦言:“现在来看真的很遗憾,博世公司在2018年作出了放弃电芯生产的战略决策。”
在美欧企业放弃生产电池之后,电池生产行业逐渐集中到了亚洲地区。这是一个充分市场竞争的行业,目前有中日韩等国的多家企业的产品可供采购。
再起炉灶,欧洲大力扶持本土电池产业发展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车企意识到,电动汽车中的电池不仅仅是一个可更换的普通零部件。它是电动汽车的核心,也是最昂贵的部件,正在成为像以前的发动机一样影响销售的关键因素。
欧盟开始意识到,在欧洲建立完整的本土电池价值链是清洁能源转型和产业竞争的当务之急。预计到2025年,欧洲电池行业的市场机会每年将达到约2500亿欧元。
在欧盟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旨在促进和发展本土电池电芯生产的欧盟电池联盟(EBA)成立,14个欧盟成员国以及欧洲投资银行,数百家公司和科研机构参与其中。2022年4月,EBA提出新的行动计划,希望到2030年欧盟本土电池产品能满足自己90%的市场需求。
欧盟先后通过两个“欧洲共同利益的重要项目(IPCEI)”,投入上百亿欧元的资金扶持本土电池研发和生产。欧洲范围内本土电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这些企业中,瑞典电池企业Northvolt、德国大众汽车和法国汽车电池公司ACC的发展最引人瞩目。Northvolt的首座锂电池工厂于2022年1季度量产,完善后预计年产能为16GWh。Northvolt计划到2030年实现150GWh的产能。
大众汽车于2022年7月在萨尔茨吉特开工建设首座40GWh的电池厂,计划2025年投入量产。到2030年,大众将在欧洲建造6座大型电池工厂,年总产能将达240GWh。
ACC正在法国建设首座13GWh的电池工厂,未来将扩展到40GWh。此外,ACC还计划在德国、意大利建设两个产能为40GWh的工厂,到2030年ACC的电池产能合计将提升至120GWh。
与此同时,全球有40多家电池生产商宣布将在欧洲建立电池工厂。弗劳恩霍夫系统与创新研究所(ISI)发布报告称,根据活跃在欧洲的电池制造商的公告,2022年欧洲可能实现124GWh的电池生产能力,到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500GWh,到2030年甚至可能达到1.5TWh。
政策支持带来中国电池行业繁荣发展
自2016年以来,我国有关部门也频频推出多项涉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涵盖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动力电池行业规范、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动力电池标准等多个层面,对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研发,着力突破电池成组和系统集成技术,超前布局研发下一代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实现电池材料技术突破性发展。加快推进高性能、高可靠性动力电池生产、控制和检测设备创新,提升动力电池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电池企业和关键材料龙头企业。推进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建立上下游企业联动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2016年12月29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等联合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将补贴标准与动力电池挂钩,并对各类车型所使用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出详细要求,促使动力电池产品的能量密度逐步提升。
2017年2月20日,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联合印发《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规划了汽车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任务和措施,有利于加快提高动力电池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提高我国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8年,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提出,汽车生产企业应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负责回收新能源汽车使用及报废后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汽车生产企业应建立回收服务网点,负责收集废旧动力蓄电池,集中贮存并移交至与其协议合作的相关企业。
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开展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短板技术攻关,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2021年11月,工信部、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除各部委持续发力,各省市也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动力电池发展。例如,山西省发布《山西省重点产业链及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要求打造动力电池负极材料、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大功率快速充电设备、智能化电动重卡及乘用车等高水准特色产品,构建产品种类较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福建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要求完善动力电池和储能产业基地布局,推进异质结等新一代高效低成本光伏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做优做强锂电新能源新材料千亿产业集群……
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加之企业苦练内功,让中国在动力电池赛道上迅速崛起。SNEResearch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名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六席,合计份额超60%。宁德时代以37%的市占率连续6年全球第一。
SNEResearch认为,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强劲推动下,许多中国电池制造商引领市场增长,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领跑市场,此外包括中创新航、欣旺达在内的大部分中国电池制造商的市场份额都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