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但是背后的供应链更是暗藏数不尽的玄机。消费者购买一部智能手机,可是这部手机要想生产出来,必须经过成百上千个供应商的努力,为手机提供关键的元器件。
然有一项手机核心配件,被日本垄断了数十年,形成的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了千亿,全球少有国家能比肩日本的这项配件生产技术。这是怎样关键的配件呢?
竞争格局
被动元器件的发展历程,也顺应了全球半导体产业转移的轨迹,美日韩先行、台湾紧随其后,大陆压尾。随着美国企业日渐淡出,最终形成了日韩台湾和大陆“四分天下”的格局。
第一梯队的日本村田(1944年)、TDK(1935年)、太阳诱电(1950年)、京瓷(1959年)崛起于20世纪40-50年代,掌握着被动元器件最前端的材料研发、生产设备及工艺技术的领先性和创新性;韩国三星电机(1973年)致力于高容小型化MLCC的研发,同样掌控最前端的技术与工艺储备,在自家产品应用的加持下,实力可与日系抗衡。
第二梯队的台湾国巨(1977年)、华新科技(2001年)、奇力新(1972年)、旺诠(1994年)、厚声(1978年)普遍诞生于20世纪80-90年代,在中低端被动元器件市场有巨大的规模优势。特别是国巨,一路“滚雪球式”的并购形成了巨大的体量。不仅如此,台湾排名靠前的被动器件厂商,要么是国巨的子(孙)公司,如奇力新和旺诠,要么被国巨并购或参股。可以说,国巨在台湾是名副其实的容阻感“龙头老大”。
第三梯队的中国大陆企业,如风华高科(1984年)、福建火炬电子(1989年)、潮州三环(1992年)、宇阳科技(2001年)等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前后,产品基本满足本土中低端市场,加起来全球市场占比仅10%左右。
现如今,智能电子消费产品对产业链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的产品已经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了。
可能手机用户也知道,芯片、扬声器、天线、基带等等零部件对手机很重要,但还有一项不可或缺的手机核心配件,被日本掌握在手中。尤其是面向高端产业链,日本企业的话语权在业内都是排在前列的。
这项手机核心配件就是电容和电阻,这是手机非常重要的配件,几乎手机上一半的元器件都被电容,电阻占据。
长期以来,日本村田和TDK公司在这块市场领域保持绝对的领先优势,就拿日本村田来说,在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等电容市场领域占据了全球最高市场份额。根据村田社长中岛规巨表示,从材料的开发到设备的生产都是自主进行,而且在日本的生产比例达到65%。
因为村田把大部分的生产工作都放在本国进行,所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关键技术外泄。如果被竞争对手掌握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这类高端先进的电子零件部制造技术,恐怕市场格局将发生改变。
但因为村田的垄断,国外供应商想要取得相应的突破,确实不容易。而且村田正在进行未来十年内的产业布局,即便对手后来居上,他们也已经走在了前头。这也是为什么日企能够垄断电容,电阻市场的原因。
或许有人感到好奇,电阻,电阻想要生产制造有那么难呢?为什么会被日本垄断。单纯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确实不难,国内也有许多生产制造电容,电阻的厂商,可是同样的产品,却存在巨大的性能偏差。
日本村田与大陆厂商拉开了3年左右的差距,领先的技术不仅可以确保电子设备的运行,还能巩固其在业内的地位。
村田对自己的产品非常有信心,在中岛规巨看来,对于这种原材料的生成技术同行是搞不明白的,就算对村田的产品进行分析,理解范围也有限。
面对如此自信的村田,其实是有一定的底气。其生产在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在全球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产品容错率在百万分之一。
也就是说,在一百万个产品中,只有一个可能出现错误。除此之外,村田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还把介质层数做到了上千层级别。相对于国产厂商只有几百层的级别,差距立马就被拉开了。
中国能否实现自给自足?如何破局
电容,电阻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千亿以上,甚至还要更高。作为电子产品必不可少的核心配件,手机、电脑、平板等产品出货量越大,那么电容,电阻市场规模也会水涨船高。
从未来各企业产品策略来看,除村田、三星电机仍会保留在智能手机小型化市场的供应外,其他日系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聚焦工业、汽车和医疗等高利润领域,这也意味着日系把控着高端被动元器件市场的话语权。
乐观的是,日系企业对价格的把控相对“友善”,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其价格操作幅度不会太大,比如在2018年行业普涨的情况下,村田仍坚守阵地,硬是撑到最后才调涨了些许。
而由日系企业腾挪出的中低端市场,会被台湾国巨、华新科技以及大陆风华高科、宇阳、三环等企业瓜分,但实际上大陆企业微乎其微的市场占比几乎可忽略不计,只能吃国巨、华新科技吃剩下的产能,这也是业界普遍担忧的地方。大陆在话语权的弱势,恐难以牵制市场竞争达到理性和平衡。
目前,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大陆被动元器件厂商同日韩、台湾实力悬殊仍较大。除了企业进入时间晚、材料及工艺、技术积累单薄之外,产能和规模优势严重不足,很难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替代台系厂商因稼动率低下带来的供应空缺。
事实上,目前,“不涨价”以抢夺市场份额乃明智之举,如华新科就仅涨价10%以吸引更多客户从国巨转单,但这一招对大陆企业并不适用,即便大陆企业不涨价,吸引更多客户进来,但产能远远跟不上,最终订单还是会流转回国巨和华新科技。
更令人担心的是,台系企业因为轮番涨价提升了利润率,将更有实力应对大陆的竞争,比如去年,“腰包鼓鼓”的国巨就以18亿美金轻松买下美国电容大厂基美,获得进入5G、车载等高端市场的门票。而如今大陆企业涨与不涨已陷入两难,最终恐怕只能跟涨以保利润。
将如何破局?有分析称,一方面,大陆容阻厂商必须有所作为,在提升技术实力基础上,或联合或并购以增大市场规模,形成1-2家可与抗衡的标杆企业;二是政府层面必须要有正向引导和政策偏向,诸如产业格局调控,打通关键技术和设备的渠道,提供核心人才和资金扶持等等。否则,现有格局不破,涨价戏法恐将轮回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