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一词如今正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各种制造业相关的讨论中,在“工业互联网”中,要想实现以上提到的“全面互联”“万物互联”,就需要通过标识编码这种工业互联网中的“身份证”对物理对象和虚拟对象进行唯一识别,并借助解析系统,实现跨地域、跨行业、跨企业的数据共享共用。
在工业互联网中 机器设备也有“身份证”
近年来,随着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制造”正向着“中国智造”大步迈进。而传统的制造业工厂要升级为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化乃至无人化生产,首先要做的便是对传统生产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赋予其新的“数字生命”,离不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支撑。
如今,工业互联网已延伸至40个国民经济大类,涉及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制造业各大领域,以及采矿、电力、建筑等实体经济重点产业。可以说,它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
通俗来讲,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包括标识与解析两部分。标识就是利用条形码、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标签等方式,将标识打在设备、物料、产品上后,它们便拥有了一个数字身份。这个标识会一直伴随着这个物品,直到物品不再使用。解析则是利用分布式标准化计算体系读取标识承载的数据信息的过程。
尽管大众认知层面稍显陌生,但实际上不难理解。比如,用户日常生活中非常便捷地通过微信、支付宝来缴纳水、电、燃气等费用,背后的支撑便是,国家顶级节点与支付宝、微信等多款App以及物联网设备支付终端和标识读解设备等终端打通了连接入口,这是非常典型的应用场景。
基于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全球多种标识体系并存的情况,我国自主规划设计并建设了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实现了对VAA、Handle、OID、Ecode、GS1、MA等多种国际主流标识体系的互联互通,通过赋予机器、设备、产品,乃至数字对象唯一的“身份证”,打通标识背后的数据链,打通物理世界和数字空间,实现数据无缝流动和交互。
我国标识解析体系已基本建立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而标识“身份证”的发放与普及则是影响工业互联网发展深度的重要因素。那么,这张“身份证”到底有多重要呢?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标识对象已经从以往的域名,延伸到一个产品、一个零部件、一次交易、一次服务等更为具体和广阔的对象。
工业互联网的标识可以视为物品、智能制造设备或者物联网对象的“身份证”。标识的解析用于在整个工业互联网系统中,实现对该对象进行跨地域、跨行业、跨企业的从标识到地址的映射,进而实现定位和信息查询等功能。因此,标识解决的是“我是谁”的问题,标识解析解决的是“我在哪里”的问题,而解析的结果告知对方“我能干什么”。
总体来看,通过统一融合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企业或用户可以利用标识访问产品在设计、生产、物流、销售到使用等各环节,在不同管理者、不同位置、不同数据结构下智能关联的相关信息数据,是实现全球供应链系统和企业生产系统的精准对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智能化服务的前提和基础。
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一个已经深入人心的概念,而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设施,或者说关键的使能技术,工业互联网支撑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支撑企业实现业务目标。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属于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的关系,但不能把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混为一谈。
工业互联网作为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实现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通过将生产者、机器、原材料、控制系统、信息系统、生产品等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对制造生产过程工业数据的深度感知、实时传输、快速计算分析,达到智能的控制,优化生产运营。
智能云科(iSESOL)
iSESOL是一个聚焦行业的平台,通过工业互联实现资源分享及提升装备社会效益,目前iSESOL已连接一万多台数控机床,围绕智能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运营与服务,充分挖掘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潜力,为全业务链创造更多价值。以前传统工艺是先加工模具然后浇铸,加工模具和铸造的成本很高,时间很长,拿货期可能是3到6个月。通过工业互联网将制造过程信息穿透,需求经iSESOL平台可直接传递到机床上,也就是说,加工设备是直接和需求对接。上传的图案通过iSESOL平台生成工艺文件,在你就近的地方匹配到相应设备,并把它加工出来,这样一个过程就可能在三天内完成。这样既解决了我们所说的制造周期响应时间过长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个性化制造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把个性化批量生产变为可能。
对于企业来说,可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打通产品、机器、车间、工厂等要素堵点,规模化地完成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分析挖掘和服务调用,持续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同时,工业互联网标识可助力上下游产业链实现跨地域、跨行业、跨企业的信息查询和共享,打破企业之间的“数据孤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特别是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有助于加速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普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标识解析体系已基本建立。标识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制造、钢铁、船舶等几十个行业领域已展开应用,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工业互联网“身份证”已部署超千万枚
可以说,工业互联网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而随着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正由试点应用向规模推广持续迈进,发展水平走在国际前列。
具体在数据方面,截至2023年3月1日,全国范围内累计接入国家顶级节点的二级节点达278个,累计服务企业超24万家,覆盖40个重点行业,探索出了18大标识应用场景。国家顶级节点日解析量达1.6亿次,主动标识载体累计已部署2125万枚。
未来,作为数据互联互通的数字底座,标识解析体系将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数据要素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在行业、区域深度融合应用,标识解析体系将不断积累工业数据,不断产生创新应用,形成应用和数据的“飞轮效应”,最终形成数字身份网络、数据要素网络、数字服务网络,支撑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若要实现这一目标,专家认为,未来应在分布式标识与互操作、融合节点、数据要素、分布式应用等领域展开技术研究和体系架构设计,同时与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技术融合发展,并构建开放开源生态,促进标识解析体系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