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滨南厂单井10-斜97井近日实施微生物冷采措施开井后,黏度大幅下降,日增油3.8吨、累增油180吨,创经济效益69万元,节省注汽费用90万元,稠油热采转冷采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如何降低成本提质增效是以热采稠油为主的老油田在生产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单家寺油田的单10块位于单家寺油田的东部,储层高孔、高渗,1987年投入开发,随着热采吞吐轮次增加,水淹程度逐年加剧,含水不断上涨,油汽比降低,周期产油量下降,热采经济效益差。面对单10块开发现状,微生物冷采技术正是“对症下药”。
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可以取之于油,用之于油。他们通过“咬断”原油分子链,让稠油转稀油,同时产出表面活性剂,把油“赶”出来。
据介绍,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绿色生物制造”专项列出13个重点方向。其中一个方向就是针对油田领域设立的“绿色生物制造”。开展“绿色生物制造”技术研发,是我国应对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问题,变革传统经济模式、打造经济新增长点、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厚积薄发
近十年来,胜利油田微生物驱油异军突起,从先导试验到工业化应用,从小规模尝试到阵地逐年扩大,实现了开发方式绿色化,目前年增油15万吨以上,“十四五”末年增油将达到30万吨。
作为该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汪卫东先后完成了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实现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下一步怎么突破,一直是汪卫东和研究团队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难题。他没想到的是,他们的研究方向与国家“合流”了。
“油田采油生物制剂研发及应用”直指油田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难的瓶颈问题,以生物制剂油藏环境适应机制为切入点,以生物制剂规模制造技术为突破点,以生物制剂协同油田增产工艺为研究重点,构建以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聚合物和生物酶为核心的高效生物采油技术及工程应用体系,可大幅提高油田产量和采收率,同时实现油田绿色环保低碳开发。
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聚合物和生物酶等生物分子结构多样、功能丰富、性能可塑,在高温高盐油藏开采中具有巨大潜力。项目实施后预计可提高采收率10%,增产原油超过百万吨。
小荷露角
在胜利油田不足10平方米的微生物实验室里,各式各样的玻璃器皿摆满了试验台。该项目团队成员丁明山习惯性地打开冷藏柜,拿出一瓶淡黄色的“神秘液体”。
别看只有30毫升,这是团队耗时9年研制出的‘宝贝’。“神秘液体”是他们团队正在攻关的耐温抗盐生物基绿色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
这是升级版的生物制剂,相比前几代化学剂,更加耐温抗盐、更加环保,也更加适应目前的油藏环境。
据了解,该绿色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已经进入现场试验,假以时日,将有效解决高温高盐等苛刻油藏的驱油难题。
近年来,胜利油田微生物尖端技术研发已经进入“快车道”。今年年初,汪卫东团队在微生物采油基础研究方面还取得一项重大突破,首次发现了一种可以独立直接降解石油产生甲烷的古菌,改写了教科书石油降解产甲烷需多种微生物协同参与、多步骤代谢的认知。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主刊。《Nature》认为,这一发现是产甲烷古菌的基础研究重大发现,更指明了油田开发后期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驱油技术在胜利油田具有丰富的中高温油藏资源基础和技术应用潜力。
科研人员历时多年,针对油田中高温油藏地质和开发状况,攻关建立了中高温油藏微生物群落分析技术体系,实现了对油藏微生物群落的精确解析;建立了中高温油藏驱油功能菌及代谢产物定量化检测技术,明确了生物特征与驱替效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了微生物驱油机理的定量化描述;建立了中高温油藏驱油功能菌选择性激活技术,可高效激活油藏内驱油功能微生物;形成2项中高温油藏的微生物驱油技术标准,为现场试验方案的编制以及现场实施效果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是一种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提高聚合物溶液黏度的方法。
科研人员通过实验研究找到了一系列对化学驱溶液配制有除硫抑硫功能的“益生菌”,并可以针对不同区块采出水特性进行优选复配使其发挥最大功效,将“益生菌”制成微生物制剂添加到聚合物溶液中后,这些细菌能够完全适应化学驱开发的苛刻油藏条件,不仅能够去除坏细菌硫酸盐还原菌代谢产生的有害产物,还能够占领它们的营地,挤压它们的生存空间,有效降低它们的活性,这样聚合物溶液黏度下降的弊端就会得到显著遏制。
如今,这项关键技术被推广到胜利油田所有化学驱项目,为我国Ⅱ类、Ⅲ类油藏实施化学驱提供了核心及升级换代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