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在全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已经建成了2100多个高水平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然而,在一些关键环节,依然需要技术工人以精湛的技艺和执着的钻研,去攻克极限难题,实现创新超越。今天的“大国工匠”,我们就来认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数控铣工马小光。
成长:把看似枯燥的工作变得有趣
“做技能工人就像加工毛坯一样:只要认真钻研,铁疙瘩也能变成精密件”
走进嘈杂的智能制造装备车间,穿过由大大小小的机床、高高低低的工具架围成的一角,记者见到了北京北方车辆集团首席技师、数控铣工马小光(图①,张劲雄摄),他静静地站在工作台前,认真翻看图纸……“小光,小光!”同事喊了他几声,他才回过神来。“马小光有个‘绝活’,他能‘听’出刀具磨损的程度。”同事笑着说,“中华技能大奖,可不是白得的!”
的确,从普通学徒到大国工匠,哪有那么容易?
1998年进厂,马小光的第一份工作是电极钳工。加工石墨电极会飞溅大量粉末,下料、画线、锉削等工序都得手工独立完成,每天忙完,全身上下灰扑扑的。一台铣床、一个计算器、一把锉刀,就是马小光每天的伙伴。他一有空就搬来毛坯件练习。5年,记不清用钝了多少锉刀,在铣床边度过了多少日夜,马小光终于掌握各项要领。
“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把基本功融会贯通了。”马小光说,“做技能工人就像加工毛坯一样:只要认真钻研,铁疙瘩也能变成精密件,发挥大作用。
攻关:把别人认为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一遍遍尝试,失败了无数次,夜里做梦都在想方法”
“重要产品、关键产品和难度大的产品,只要交到马小光手中,我们就放心。”在北方车辆集团,技术和管理人员对马小光的技能水平交口称赞。作为一名技能人才,马小光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运用新知识、新工艺、服务生产一线,在工艺攻关、技能创新、技术改造等多方面屡创佳绩。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特效焰火发射装置的研制生产任务中,脚印图案由288个座标点组成,角度稍有偏差,燃放效果就达不到奥组委要求。马小光用一套宏程序快速解决定位板复合角度加工难题,脚印、倒计时、笑脸、五环等特效烟火顺利点亮开幕式夜空。
2013年,北方车辆集团提出“精益生产”,如何优化工艺、提升加工效率、节省加工成本,成为摆在马小光面前的一道难题。他带领团队组建工厂第一条U型精益加工单元,实现产品复合高效加工,并被命名为“马小光加工单元”。经过近十年实践检验,“马小光加工单元”完成指标屡创新高,为完成重点装备任务作出突出贡献。
“连体履带板”是为提升特种车辆机动性能而开发的重点科研产品,中间空档内侧5×30°倒角一直是工艺技术难题,成为多个型号装备升级更新换代的“拦路虎”。马小光综合考虑效率、成本、人工各种因素,从可回转四轴机床入手,设计专用夹具自制偏心反镗倒角刀,成功解决倒角加工难题,为装备升级换代提供经济高效工艺方案。
“不计较个人利益和得失,关注于工件加工方法创新,出发点是提升产品质量和加工效率。”多年以后,马小光回首成长经历,这般解释自己的工作理念。
坚持:高精度”背后的努力
0.01毫米,约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八分之一,肉眼几乎看不见。但0.01毫米对于某些特种车辆而言,却是一次飞跃式的迭代。
马小光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工特种车辆最精密的零部件之一——一体式行星架。一体式行星架是新一代机电复合传动系统零部件中形位公差最严、尺寸精度最高、加工难度最大的关键零件,孔位置度直径尺寸公差0.01毫米,槽垂直度和平行度同样为0.01毫米,超出了一般加工中心的正常加工精度。
“操作中任何一个微小差别,都会对产品的精度产生影响,所以必须全神贯注。”提出用数控机床进行批量加工的马小光根据机床重复定位精度规律尝试修正定位误差,经多次试验检测,产品加工精度终于达到要求。
连体履带板是重点科研产品,中间空当内侧5×30倒角一直是工艺技术难题,成为多个车型更新换代的“拦路虎”。马小光在综合考虑效率、成本、人工等各种因素后,利用可回转四轴转台机床,制作专用工装夹具4套,设计自制偏心反锋倒角刀2种,成功解决连体履带板倒角加工难题,实现经济高效自动化加工,为装备升级换代和后续生产线建设提供了重要工艺方案。
“平衡器,是特种车辆地面机动的核心零件,没有它,车辆就无法平稳行走。我们加工平衡器锻造模具,就好比是给特种车辆‘穿上鞋’。”为了破解平衡器锻模的加工难题,马小光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在利用三维CAD软件对平衡器锻造模具的模型进行分析后,尝试用各种软件对加工难点进行编程,编制高效加工轨迹,同时选择合适的数控刀具和切削参数。通过几十次反复试验,终于解决了这一加工难题,模具试模一次性通过,大幅提高了加工效率。
“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是一次经验和技术的积累。”马小光坦言,25年间,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学到了老一代兵工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这是促使他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动力。
传承:传艺带徒
一花独秀不是春。作为中国兵器首席技师,马小光无私地把知识技能和亲身经验传授给更多的青年技能人才。
2018年,由人社部批准的“马小光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成为车间学习和研讨技术的平台,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技能员工正从这里走出。
“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聚集一线技能人员的交流平台、培训平台,技能人员遇到加工或工艺难题,现场就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马小光说。
同时,马小光把比赛获得的部分奖金购买数控技术书籍,建立职工书屋,供青年员工学习。他不仅善于解决生产、试验加工难题,理论功底也很扎实,把自己多年来的学习实践及比赛经验编写成教材,亲自担任老师,开展数控技术培训,提高一线员工的实操技能。近5年,“马小光技能大师工作室”解决重要技术难题30余项,开展技术培训技能竞赛为企业培养100余名技师和高级技师。
2014年以来,马小光先后担任北京市技能大赛组委会专家、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特聘德育教师、北京市参加全国大赛集训队实操教练等工作,经马小光指导过的参赛选手,已有5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20余人通过技能竞赛脱颖而出。
与时间做朋友,马小光在善学习、精钻研中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如今,马小光既是首席技师也是高级工程师,不仅打开职业发展双通道,待遇也得到相应提高,他的成长经历对越来越多的青年技工起到激励导向作用。
回顾25年来的工作经历,马小光这样总结道:“通过成为技能带头人,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能创新的工匠型技术工人;通过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我认识到要成为能带队、能攻关的技术工人。”
在北方车辆集团这片热土上,诞生过闻名海内外的“群钻”技术,“同心同德、勤劳朴实、锐意进取”的“群钻”精神也同样激励着马小光。
“时代永远在发展,新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在无数荣誉面前,马小光仍然谦虚谨慎,“我要秉持匠心,不断创新,把‘群钻’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做好‘群钻’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人。”